首頁
關於博司
最新消息
探索健康
促進健康
測驗區塊
足步服務
合作夥伴

足步服務

足步身心放鬆

你有長期(3-6個月)的健康困擾?
為何問題反覆找上?

  1. 不論再怎麼多休息,睡得再久,身體還是覺得很疲倦?
  2. 醫院的檢查正常,但是身體就是覺得不舒服,也找不出原因
  3. 不知已經看過幾家醫院、看過多少名醫,症狀就是無法改善

有長期的足步身心困擾?

長期有以上困擾的人,以下資料值得  您研讀思考與尋求不同專家的協助:

● 亞健康 (Subhealth)

  1.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:沒有生病癥狀,卻有不健康的存在情況,但是尚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應的程度。
  2. 亞健康狀態:自覺身體出狀況,但是健康檢查卻查不出毛病,常見的狀態包含疲乏無力、失眠多夢、記憶力下降、煩噪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健忘、胸悶。
  3. 成因以內外環境不良的刺激,引起生理心裡發生變化,包含經常性過度疲勞、熬夜、不規則生活作息,經年累月勞心勞力的累積而過勞。

● 腦神經衰弱 (Neurasthenia) 

  1. 腦神經衰弱,是一種大腦神經活動長期持續性過度緊張,導致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,使人覺得疲憊與衰弱、情緒暴躁,精神與身體運作效能減低。
  2. 如果神經系統過度工作、導致能量耗損,就會引起神經衰弱,出現頭痛、頭暈、失眠、肩頸僵硬或是腸胃道症狀;時間通常會持續超過3個月,且休息也不見好轉。
  3. 成因大多與生活作息有關,過長的工時、工作量過大、壓力過大、經常熬夜、生活環境變動,都可能使腦神經過於活躍;如個性容易緊張焦慮、想太多,衰弱的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。
  4. 預防腦神經衰弱症:不要熬夜,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。

● 自律神經失調 (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isorder) 

  1. 自律神經失調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,無法因應身體狀況相互調節,出現找不出病因的症狀,也一直無法根治。
  2. 較常出現睡眠品質與免疫力差、消化不良、長期倦怠疲勞感、眼睛易疲勞、易緊張焦慮、情緒失調,肌肉關節僵硬麻痺、莫明痠痛。
  3. 成因很多元,包含神經退化,追求完美個性,過度敏感,生理週期等。
  4. 修復自律神經:喚醒副交感神經最好的方式是休息,讓身心放鬆,身體自然回復平衡。

 ● 慢性疲勞症候群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) 

  1. 慢性疲勞症候群,為一種身體出現慢性、持續性的疲勞症狀,即使再怎麼休息補眠,仍覺得全身虛脫無力無法恢復,且發生期間達連續6個月以上。
  2. 健康檢查都正常,但是有不明原因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,包含勞動後極度疲憊、肌肉及關節疼痛、精神及體力無力感;目前無適合的診斷方法。
  3. 若長期任由身心疲累,沒有好好調養,可能會從輕微的疲勞,演變成嚴重的過勞;若為心理焦慮因素,可能引起身體憂鬱、失眠症狀、認知困難。

● 慢性疼痛(Chronic pain)

  1. 認識疼痛:身體疼痛經常只是警訊,它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;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一樣,只能口敘疼痛程度無法量測。
  2. 急性疼痛:是組織修復的過程,用來保護修復中的組織,一般不超出30天;痊癒之後若組感覺織持續疼痛,原因可能是神經系統過度敏感。
  3. 慢性疼痛:持續超過3到6個月的疼痛,經常是大腦誤將受傷與疼痛視為同一件事;情緒性、不良習慣的反射作用疼痛與生理性的疼痛相近。
  4. 肌肉疼痛:會造成負擔的姿勢和動作,也是疼痛的原因之一。若身體一直固定不動,肌肉筋膜會產生沾黏或萎縮;僵硬的肌肉會壓迫血管與神經,引起缺血性疼痛,使肌肉緊張引起慢性疼痛。

● 忘記疼痛

  1. 和疼痛共處:放下不良情緒,做自己有興趣、開心的事,就會忘記疼痛。
  2. 神經可以增強疼痛也能忘記疼痛,發揮創意找出適合自己忘記疼痛的方法。
  3. 心情可以控制感覺疼痛的程度,疼痛會因為心情而產生差異,只要大腦不覺得痛人就不會痛;所以,訓練大腦產生更多安全感,就有機會關閉疼痛
  4. 利用運動以減輕疼痛,幾乎沒有副作用。

► 生活習慣放鬆身心

● 認識習慣

  1. 人性喜歡習慣,習慣成自然,習慣不用費心思考的生活。
  2. 人常在沒有意識狀態下,隨順記憶在過生活,做習慣性的行為,與自動反應的動作,不經過大腦理性思考與把關。
  3. 習慣有好與壞,壞的不良習慣會造成身體受傷害。所以,治療疾病要先改善生活中習慣性的行為與動作才會好。

● 健康生活習慣

  1. 生活習慣:調整生活步調、正常規律的健康生活與作息習慣,時間管理避免壓力,全面改變生活模式。
  2. 規律運動:可幫助紓緩緊繃情緒,強迫啟動副交感神經,但須避免運動太累造成反效果。

● 健康生活管理

  1. 除了醫療的藥物治療及專業的心理治療,健康要從自己做起,要學會自我覺察,將個人生活結合健康照護,讓健康行為變成生活習慣。
  2. 預防勝於治療:若是平常不刷牙,醫術再高超的牙醫生,也不可能改善蛀牙問題;若是生活習慣不好,再厲害的醫生也不可能改善痠痛問題。
  3. 放下治療與矯正的想法:先以恢復生活機能目標,改善日常對身體造成負擔的不良習慣、姿勢與動作,就有機會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和減少疼痛負擔。
  4. 減法概念:很多傷害是自己造成的,想根本改善長期困擾、預防再度復發,要做的不是增加做什麼,而是減少做傷害自己的習慣,做好自我健康管理。

● 改變生活習慣 

  1. 擺脫慣性:習慣限制了我們成長和學習的能力,要嘗試用新的、有趣的方法去行動、思考和感受。
  2. 轉移注意力:培養興趣、做與平常完全相反的事,做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,例如急性子或容易生氣的人,走路動作慢下來,並增加微笑。
  3. 改變習性要靠重複有意識的訓練,要先發現不良習慣,藉由動作覺察覺察大腦的活動,並訓練大腦往好的方向反應。
  4. 習慣很容易忘掉,養成習慣靠重復的行為,讓大腦慢慢形成神經迴路,至少需要21天或更久的時間。
  5. 習慣太久不做又會忘掉,想改變舊習慣建立新習慣,需要恆心及毅力,於生活中訓練有意識的行為和提升動作覺察能力。

► 足部身心放鬆
● 不良足步身心習慣 

長期健康與醫療的困擾,可能來自於以下三個不良的習慣與個性
1.不良的選鞋、穿鞋、走路與生活習慣:並進一步造成跌倒、疲勞、慢性痠痛或疾病
2.不良的使用感觀、姿勢與動作過度用力:並進一步造成駝背、歪斜的體態、前傾的步態、走路時拖地聲音大
3.容易急、緊張、不專心或用腦過度的個性
 
● 改善足步身心習慣
1.改善方法是找到原因,並尋求舒壓管道、學習放鬆技巧
2.運動是良藥,而走路是最生活化的身心運動,因而綜合整理出「足步身心放鬆術」,暨系列的「足步身心放鬆課程」,由足步探索健康、促進身心放鬆
3.藉由足步身心放鬆術來執行居家運動,整合足部、走路與動作覺察訓練,讓身體與心靈一起整合而放鬆,改掉不良使用身心與大腦的習慣

● 足步身心放鬆術
 Foot,gait,and mental relaxation technicalF.G.M.R.T.


主幹與分枝
  1. 足部評估:走路、肌肉、足型足壓、足繭、鞋子
  2. 平衡訓練:靜態、動態
  3. 步態訓練:穿鞋、裸足
  4. 足部運動:伸展按摩促進柔軟度、運動促進肌力心肺功能
  5. 足步身心:振動放鬆筋膜、動作覺察呼吸促進身心健康
放鬆的果
  1. 站更穩:預防跌倒
  2. 走更久:促進健康
  3. 身平衡:健康體態
  4. 脫酸痛:放鬆肌肉、關節、筋膜
  5. 心放鬆:身、心放鬆

►走路微笑放鬆心法


  • 微笑放鬆:人微笑時會帶動頭、頸、肩膀的肌肉放鬆,讓心跳變慢,心情放鬆
  • 微笑走路:先練習帶著微笑走路、延緩動作節奏、慢慢地深呼吸,用有意識的腳底接地走路
  • 走路微笑:當心情平靜、身心合一活在當下時,由體内產生自知的走路微笑

► 教育課程

  1. 評估流程:依足步分析做分類,如果足部正常,那是否可能是心的問題
  2. 處置流程:依足步分類,身有傷或不良習慣(選鞋穿鞋/走路/運動/感官/大腦)
  3. 服務人員:足步身心放鬆、走路運動的健康教練
  4. 服務目標:足步健康管理→促進健康、走路功能重建→延緩失能、平衡訓練→預防跌倒→足步身心放鬆(養生保健 改善體態→預防痠痛)

三週改變走路習慣課程簡介
△ 您在做運動時,是否習慣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做動作?
△ 您在日常生活,是否習慣在做不良的姿勢或費力的動作?
△ 您在工作時候,是否習慣一心多用,大腦無法停止思考?
 
首先可以從一般課程第一階段開始,進行三週運動挑戰!
當三階段好好鍛練後,身體都會給你最好的回應。


 
Top